临床药理研究所:实干奋进绘新章,激情满怀向未来

创建时间:2022-10-13

    在校园西北角,有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灰白色的主色调,低调而含蓄,这是安徽省属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发源地——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自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来,该所始终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所师生传承发扬创新精神,用实干担当续写了奋进的新篇章。

从小到强:抓好阵地建设,为支部蓬勃发展添动能

    临床药理研究所原来是校机关党总支的一个党支部,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2019年10月,临床药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成立了。

    三年来,临床药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持续开展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党内制度,切实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支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支部党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本色。

    “扶贫工作队就是一面旗帜,和基层村支两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战斗堡垒。”受校党委委派,原直属党支部负责人自2017年便下沉到霍邱县泽沟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开展了为期四年多的驻村帮扶,作为参与者,和支部一起见证了中国的脱贫奇迹。驻村期间,他把主题教育党日活动开展到田间地头,把先进医疗手段送到村民家门口,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扶贫当中,用党建引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孝善文化建设等多种有效措施书写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诗篇,点亮了泽沟村村民的幸福生活。由于突出的工作成绩,其个人获得学校记功表彰,工作队获学校集体嘉奖表彰,并获评“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相关事迹被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炎黄子孙心相拥,笑迎那春风,伴你阳光中。”这是2020年初支部成员填词并演唱的《华夏真英雄》中一句,讴歌中华儿女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决心,致敬医者。

    该支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学科带头人作为国际基础和临床药理学联合会(IUPHAR)临床药理学分会执委,积极参与制订“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大流行期间用药和临床研究声明”,并刊登在联合会网站;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发起的Emetine(吐根碱)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科研攻关,还与多单位合作开展COVID-19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所里教师坚守一线,深入实验室和学生宿舍,督查安全卫生状况并落实整改;教工党员则为兄弟学院近十名隔离学子(次密接)送上暖心的一日三餐。

    此外,12名教工党员(占教工党员总数的60%)主动报名加入校党员突击队,带头冲在学校抗疫的最前线,当好入校第一道关卡的“守门人”。支部还接下第十一组校园文化广场核酸采样点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抽调9名教工党员加入工作队伍,用心用情为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合力为校园疫情防控注入红色正能量。

    “我们要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该所通过主题党课、知识竞赛、经典阅读、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点燃了全所师生学习党史的热情,使红色精神在师生心中牢牢扎根。以“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聚焦研究生招生与就业帮扶、实验室育人环境提升、科学知识普及等,服务师生需求,传递温暖力量。

    在直属党支部的领导下,临床药理研究所各项事业都绽放了崭新的活力和光芒,在发展新征程中绘就出多姿多彩的新画卷。

从有到优:聚英育才,为国家建设注“活水”

    十年来,临床药理研究所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筑屋建巢,引凤来栖,十余名新成员的加入不仅为研究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所内学术科研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十年间,团队为党和国家培养了近200名研究生,多人已成为高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其中有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等资助,还有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资助,该生也成为首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安徽省属高校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股新鲜“血液”也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担当作为,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挥洒汗水和热血。

    2016年,经学校批准,该所设立临床药理学教研室,负责全校《临床药理学》教学管理工作。在成员不懈努力下,团队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强化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承担的《临床药理学》课程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得多项省级、校级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成果,编写了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英文授课)《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校内教材,获评学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培育团队”,该所也获批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

    团队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断拼搏,当中有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还有多人担任国际基础与临床药理学联合会临床药理学分会执委、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临床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一个个专业头衔,是团队成员作为追光者奋进与坚守的最好证明。安徽省高水平导师、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一个个荣誉称号,彰显了团队在前辈引领下焕发出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

    光在传播,光的力量在延续。教师有成果,学生也有成绩。第十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该所指导的两支研究生队伍斩获省级银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赛区总决赛中,研究生申报的《Nano-ET——纳米包被T细胞治疗血液病恶性肿瘤的新技术》《一“芍”情深——赋能芍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分别获主赛道金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并入围国赛,展现出新一代青年学子的创新力量与家国情怀。

    始于初心,源于热爱,成于坚守。十年中,作为追光者,该所师生永远保持“一股子热劲儿”,将点点星光汇聚成了漫天繁星。十年的并肩奋斗,十年的光影华章,都化作了前行道路上最铿锵坚定的步伐。

从优到精:聚焦学科特色,为科技创新聚合力

    临床药理研究所聚焦学科特色,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砥砺奋进,不断凝聚创新合力,绘就了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同时也成为我校药理学与毒理学2015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后,完成向前3‰进军的重要一步。

    十年来,学术团队凝练学科方向,在抗炎免疫药理和临床药理等特色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团队成员在《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报(ActaPharmacologicaSinica)》《药学学报(英文版ActaPharmaceuticaSinicaB)》《药理学与治疗学(Pharmacology&Therapeutics)》《循环(Circulation)》《风湿病年鉴(AnnRheumDi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成果,相关研究得到同行认可。

    躬耕不辍,行路不止。2020年,我校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跻身全球前列(在全球学术机构中排名第三),按照影响力展示学者排名,团队近三年在该领域发表的论文数名列前茅。2021年,学校成立安徽医科大学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中心,聚焦特色、整合资源,努力在国际类风湿关节炎研究领域争先进位。

    十年来,临床药理研究所依托现有学科平台,不断完善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术技术平台,建成了从整体(SPF动物房)、组织、细胞到分子水平研究的实验条件和系统。2013年,我校首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抗炎免疫药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顺利通过验收;2015年,获批安徽高校科研平台抗炎免疫药物创新研究团队,研究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17年,药理学与毒理学获批安徽省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药学学科获国内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获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支持,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6年、2021年的两次评估中,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均以“良好”等次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验收,成为我校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标杆和示范力量。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十年中,时间递进的每一格刻度、每一滴进步,都显得极具价值、极有意义。十年来,临床药理研究所积极服务医药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横向课题立项10余项、经费资助上千万;获得PCT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其中CP-25专利技术转让企业正在开展新药临床前系统研发;为企业获得4个一类新药临床研究批件、1个新药生产证书,目前还有多种新型小分子化合药和生物制剂正在稳步研发中。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临床药理研究所全体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山再高,向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嘱托,并将其内化为砥砺奋进、开拓前行的力量源泉。十年来,全所师生继承发扬创新精神,这不仅是对老一辈专家艰苦奋斗、骄人业绩的致敬,更展现了青年一代砥砺担当的毅力和能力。

    面向未来,临床药理研究所全体师生将以满怀热情、无限干劲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中,把新的荣光刻入新的年轮,把新的梦想写进新的航程,交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临床药理研究所 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