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吾师·十佳教师】程雁:坚定信念、培育人才的儿科良医

创建时间:2022-09-27

在儿科门诊见到程雁时,她手中正拿着一个彩色的珠算玩具递给面前一位满脸愁容、几乎要哭出来的小女孩。女孩名叫青青(化名),因为近日不停咳嗽,被爸爸和奶奶带入了程雁的诊室就诊。程雁对孩子的态度和蔼可亲,加之她手中的珠算玩具实在吸引人,接过玩具的青青一下子就放松下来,收起哭脸,乖乖地让眼前的这位医生奶奶听诊。

“吃点阿奇霉素和肺力咳糖浆。”“甜食不要吃,睡前不要喝奶。”程雁说话干净利落,虽已年过半百,但仍透着一股干练。在宽大的隔离衣、医生帽及口罩的包裹下,身材娇小的她不容易让人看出年龄,露出的一双眼睛闪烁着时温和、时敏锐的目光。“根据孩子的体重,药量要酌情调整。”程雁对身边的研究生轻声说道。

从医近三十年的程雁每周要上四次门诊,在主任医师级别的医生中,这样的门诊量算多。而作为我校儿科学(本科)专业教学负责人,程雁肩上所担负的责任也远比看病要丰富许多。

程雁,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病区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校2021-2022年度“十佳临床教师”。她长期承担本科生理论教学及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实践带教工作,曾获得省级“十佳规培教师”荣誉称号。

勇挑重担 申报儿科学本科专业

近年来,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现象凸显。据相关统计,1999年到2015年,全国儿科医生十六年间仅增加约五千人。2016年,沉寂了17年的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工作正式恢复,高校重新开始定向培养儿科医生。我校儿科学本科专业赶上了这趟“首班车”,其中离不开程雁当年的辛苦付出。

“儿科学之前没有设置独立的本科专业,一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从事儿科。”程雁介绍,由于儿科医生工作压力大、待遇较低等现实原因,医学生选择从事儿科的意愿不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选择儿科专业人才不足、部分儿科医生的转岗或流失是造成‘儿科医生荒’的重要因素。”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2015年左右,国家释放出重新设置儿科学专业的信号。在当时学校及二附院领导的深切嘱托下,程雁接过了申报安徽医科大学儿科学(本科)专业的重担。

“没有做过这件事,两眼一抹黑,没有任何经验,但还是坚持了下来。”数万字的申报材料,包括前期调研、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程雁利用临床工作以外的时间亲力亲为,一字一句斟酌定稿,经常加班到深夜。“专业的成功申报,是大学及医院领导的关怀、科主任大力支持的结果。”谈到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作为专业申报牵头人的程雁始终保持着一份谦虚和谨慎。

2016年,由二附院负责申报的安徽医科大学儿科学(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批准,于当年开始正式招生,招生规模为每年60人(五年制30人、“5+3”一体化儿科学方向30人),迄今为止已经连续招收七届。六年中,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获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示范基层教研室”称号。近两年,五年制儿科学本科毕业生考研通过率近70%,在全校名列前茅。

儿科学本科专业成功获批后,专业理论课教学、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等工作主要由二附院儿科牵头完成。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程雁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身兼二附院儿童重症病区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的她坦言,教学比看病更费功夫:“看病看了几十年,大部分时候都能驾轻就熟,而教学是‘常教常新’,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从头到尾学一遍。”迄今为止,程雁培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18名,获得院级“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2021年分别获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资助,其讲授的儿科学理论课程获评校级精品在线课程。

在程雁带领下,二附院儿科有五十多位中青年医师投入了儿科学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除一名固定医生担任教学秘书之外,科室每一位青年医生都会轮流担任教学助理,几乎是全员参与了教学活动。“教学上的收益不会立竿见影,但会是长期效应。我们为国家培育紧缺人才,是一件光荣的事,中青年医生也通过教学增长了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程雁说。

妙手仁心 守护危重症患儿生命

2021年4月,一对夫妇难掩心中的喜悦和感激之情,将一面绣有“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金字锦旗送到了程雁的诊室。这一幕被同来看病的患儿家长拍下并传到了网上,引发了大量网友的点赞,这也是向来低调的程雁难得的“曝光”时刻。

在此1个月前,产妇谢女士妊娠28周,双胎,羊膜早破。因高危因素,在孕25周时就已住进二附院产科保胎,此时是到了最险要的关口,已无法保胎,产科决定为其行剖宫产手术。

谢女士产下的是一对龙凤胎。先出生的男孩体重仅1公斤,后出生的女孩体重仅1.2公斤,两个孩子的体重都远远低于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在产科提前安排下,这对龙凤胎兄妹一出生,就由等候在产房的程雁带领儿科重症病区的医生接走,两个孱弱的小生命被熟练地装入新生儿多功能转运车,从产房直接运送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整个过程无缝对接。

“这对龙凤胎均属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因产妇孕25周就发生了羊膜早破,存在宫内感染可能,出生后婴儿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程雁回忆,龙凤胎兄妹一进入NICU,就立即进行了气管插管呼吸支持、静脉营养和抗感染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医护人员日夜交替、密切监护着两个孩子,直到他们脱离生命危险。

龙凤胎出院后,龙凤胎母亲谢女士带着孩子找程雁复查。程雁看到早产龙凤胎兄妹,一下子就把孩子搂过来,呼唤他们“小八”“小九”,流露出亲人般的喜欢和慈爱。原来,两个孩子在程雁病区住院时的床位分别是8号、9号,医护人员便给这对患难兄妹取了昵称,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般,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眼前的这一幕让谢女士非常感动,她由衷地说道:“从孩子出生到回家,有近两个月是在NICU病房度过的,那里的医护人员,尤其是程雁主任比我付出了更多。”

这还不是程雁手中救治的出生体重最低的早产儿。2018年,程雁及其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组收治了一例出生体重仅为620克的“掌心宝宝”,创下了安徽省成功救治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记录。如今,这位掌心宝宝已经四岁,生长发育良好,快乐地进入了幼儿园学前教育阶段。

“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育越不成熟,各种并发症可能性更大。” 新生儿期是人生最初始、最稚嫩的时期,面临的不确定性最多,器官的不成熟、心肺功能适应性差、脑并发症,呼吸、感染、营养等因素,每一项都考验着医生的救治水平。由程雁负责的二附院儿童重症病区(NICU和PICU)作为安徽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每年收治早产儿(包括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500例至600例,抢救成功率达95%以上。

从医28年,程雁救治过的危重症患儿、早产儿不计其数,也因此收获了数不清的锦旗和荣誉,但她认为,最让自己高兴的是那些在生死边缘的危重症患儿脱离险境、疑难病例救治成功的时刻:“即使没有外在的荣誉和褒奖,我也认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坚定信念 引领学生价值追求

“普通医生看诊,面对的往往是一个患者;儿科医生看病,面对的是一整个家庭。” 业界流传的这句话道出了儿科医生特殊的处境与难处。现实中,儿科医生工作压力大、风险大,转岗、流失、跳槽的现象仍然较多。程雁表示,现实的原因固然存在,但医生职业尤其是儿科医生特别需要理想、信念、情怀的支撑。

“儿科和其他专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不可知性’。” 程雁说,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不能够代表自己发言,没有独立的意识和表达,无法说出自己的症状和感受,这要求儿科医生加倍细致、耐心和尽责。为了让儿童配合看诊,医生还时常需要通过表情、道具等言语之外的各种手段安抚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放下戒备,喜欢和信任自己。

“儿童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孩子对你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程雁坦言,自己刚刚从事儿科工作时,也会为儿童患者“难搞”而感到烦躁。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与儿童接触的增多,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从事儿科之后我越来越喜欢孩子,他们给你的笑脸,对你的肯定和接纳,非常治愈心灵。”

“干儿科虽然很苦,但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下一代儿童健康,国家未来的发展才有希望。” 程雁表示,自己在课程教学和临床带教中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辅导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时注重引导他们将“小我”充分融入“大我”,树立个人理想的同时顺应社会的需要。“我对学生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有扎实的理论、过硬的技能,二是有端正的态度、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耐力和毅力。我们做的是对社会有益的事,而最终这些付出都会回报在我们身上。所以即使辛苦,也要挺过去。”

“儿科医生流失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领还不够,应该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把医生神圣的使命感培育放在首位。”在程雁和儿科学带教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目前已毕业两届儿科学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坚定了从事儿科的信念——有的学生在为成为儿科学博士而继续深造,有的即将进入硕士的规培学习。他们都在“成为优秀的儿科医生”这条道路上努力前行。(第二附属医院 刘理扬)